城市轨道交通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探讨
汪小勇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对信号系统的性能、灵活性、经济性、兼容性和易部署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以更加精细的轨旁资源管理和去中心化的列车间协同,提高了系统性能和运营的灵活性;以精简系统架构和信息流,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实时性能,并提升了经济性;将车载控制和轨旁控制进行解耦,实现了更好的兼容性和易部署性。从安全平台优化、系统架构简化、资源管理细化3个层面对系统进行了显著提升。经现场测试验证,其关键性能指标均有提升,运营组织方式也更加灵活。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09.077
在建城际铁路桥梁增设全封闭声屏障方案研究
陈刚
摘要:结合在建城际铁路桥梁设置全封闭声屏障方案的研究,从减噪性能、防腐性能、几何适应性、抗风稳定性、景观效果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备选方案,确定全封闭声屏障为推荐方案。全封闭声屏障受列车气动力和风荷载共同作用,声屏障受到的荷载通过声屏障立柱作用到桥梁结构。分析增设全封闭声屏障对桥梁设计荷载、梁体纵向受力、梁体翼缘板受力、梁体支反力、梁体抗倾覆稳定性、桥梁下部结构受力等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外覆式全封闭声屏障的运营养护措施建议。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09.082
TB 10002—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主要修订内容解读
张莉
摘要:为满足铁路桥涵建设和发展需要、统一设计标准、提高设计水平、保障安全与质量,TB10002—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建设、设计、施工、运营及科研单位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修订而成。该规范在TB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及重载铁路桥涵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扩充,多条条款也有较大修订。介绍该规范的修订背景、主要修订内容,对较为重要的修订条款进行解读,以期为相关人员准确理解与应用提供帮助。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09.088
铁路混凝土用聚羧酸减水剂性能试验研究
韩侃,牛迎国,朱兆荣,王伟星
摘要:现代混凝土生产中,减水剂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掺减水剂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和提高耐久性的1项重要措施。混凝土常用聚羧酸减水剂,具有减水率高、保坍性好、无氯、无氨、低碱、无三废排放、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且分子结构可调控等优点。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速铁路建设,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持性提出更高要求。结合在建5条铁路所用减水剂的使用情况,从减水剂生产、运输途径、现场管理和现场复配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减水剂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减水剂性能的原材料进行类比试验,为混凝土聚羧酸减水剂向新品种、高性能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09.094
有砟客运专线钢轨周期性不平顺整治技术研究
刘永乾,郭猛刚,侯银庆,张紫龙,王军平
摘要:某有砟客运专线开通一段时间后出现周期性钢轨低塌不平顺、线路高低和轨枕空吊等现象,导致轨道质量指数(TQI)增大,人工维修成本大幅上升。轨面低塌位置分布在距焊缝大里程方向2.2~2.8m,光带加宽6~10mm,低塌和正常位置钢轨廓形存在明显差异。建立实参数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TQI变化和线路调查数据,分析线路高低产生的形成机理。综合考虑问题特征、形成机理及不同类型打磨作业特点,创新性采用小机打磨、快速打磨和传统打磨多种作业相结合的打磨整治方案。打磨后周期性钢轨低塌不平顺和廓形差异基本消除,光带宽度均匀、位置居中,钢轨打磨质量指数(GQI)显著提升,轮轨垂向力和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大幅降低、周期性消除;同时TQI保持稳定,人工维修成本大幅降低。该客运专线钢轨周期性不平顺问题得到的综合整治经验,为有砟客运专线同类问题的准确定位和有效解决提供参考思路。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09.098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铁对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陈志翀
摘要: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基础。通过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对昆山、无锡、建德3地的实地调研、专家访谈、数据分析,直观体现出高铁建设与运营有拉近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快集群形成、助力绿色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作用,高铁能够协助解决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网络分布不平衡不充分、停靠班次较少、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提出加快高铁网规模建设、增加小城镇班次数量、加快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多渠道筹集高铁建设资金等对策建议。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