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车通信的铁路列车控制系统技术研究
程剑锋, 冯凯, 孙文哲
摘要: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地面设备极简、车载设备一体化、后车可直接与前车通信,目前国内外铁路均尚未将其纳入列控技术体系中,仅在地铁上有所研究和应用。对国内外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技术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现状提出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方案,重点分析其基本功能、系统架构和功能分配,并对铁路列控技术的演进进行展望。这些研究对我国西部铁路建设和列控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1.079
现代齿轨铁路有砟道床阻力及轨道力学特性
蔡小培,张乾,石顺伟,蔡向辉
摘要:齿轨铁路具备优越的爬坡性能,国外多铺设于山区旅游线路,我国尚无应用。针对齿轨铁路线路坡度大的特点,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大坡度有砟道床离散元模型,研究道床纵向阻力随坡度变化规律,并以所得结论为基础,建立齿轨铁路空间耦合有限元模型,对Strub模式齿轨铁路轨排稳定性及结构受力变形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道床纵向阻力随轨道坡度的增大而呈现余弦规律衰减,对齿轨铁路进行设计时,应对其进行重点考虑;(2)当5节车编组、轨道坡度25%时,轨枕弯矩最大值1.53kN·m,不会对轨枕造成破坏;(3)轨枕最大位移量为0.79mm,轨排结构不会失稳;(4)齿轨纵向位移峰值0.82mm,齿轨最大应力位于齿根部位,峰值为75.8MPa,齿轨满足要求强度。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1.085
铁路新线引入的站改施工安全管理思考
涂晓文,罗隆,吴琳鹏,万俊亮
摘要:铁路新线大规模建设带来了大量的站改施工作业,针对新线引入站改施工安全管理难点,总结其主要问题集中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关键环节控制、工程线管理、工程开通条件等方面;而主要原因包括施工人员缺乏经验、施工安全基础管理薄弱、施工组织管理不规范、施工技术风险研判不到位等。提出7项管控措施建议:加强站改施工准备工作、严格施工关键环节控制、强化施工过程管控、加强工程线管理、加强施工安全基础管理、严格技术资料管理、充分运用信用评价管理。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1.092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技术路线研究
李红艳,赵隽,刘丙强,赵钢, 盛良,张子亮
摘要:铁路基础设施是铁路运输的基础,加强检测监测工作,以全面掌握基础设施运用状态和变化规律,可为高铁预防性状态修和精准维修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工电供融合、修程修制改革和铁路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研究提出从国内外调研、需求分析、工电供专业系统优化、大数据平台设计、工电供专业融合、检测监测体系结构等6个环节开展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研究的技术路线,为后续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相关研究提供整体规划和指导借鉴。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1.098
高速磁悬浮双端并联供电模式下环流特性研究
夏文杰,陈盼,周华,许义景,石煜,南永辉
摘要:为适应高速磁悬浮列车在高速运行状况下需要较大牵引功率,同时减小线路损耗、提高可靠性,通常采用牵引变流器双端并联供电模式为磁悬浮列车提供牵引动力。基于仿真分析,通过建立双端供电模式下高速磁悬浮列车牵引供电模型,研究双端供电电缆环流形成机理,分析不同牵引变流器输出电流幅值、频率、相位及不同线路参数下双端供电环流特性。结果表明:变流器双端并联供电模式下馈线电缆环流主要由变流器输出相位错相及馈线电缆参数变化引起,环流大小与线路电感值成反比,当馈线电缆较短时,可通过在牵引变流器输出侧串联输出电抗器,减少馈线电缆环流。以上结论可为高速磁悬浮双端供电模式下环流抑制提供理论基础。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1.105